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担保法 > 担保知识 > 担保方式约定不明如何认定

担保方式约定不明如何认定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8-04 07:25:52 人浏览

导读:

担保,一词,大家从字面上还是可以了解它的意思的,在法律知识的层面上来说,它一般是指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双方约定,为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实现债权人的权利的法律制度。也有会出现一些担保方式约定不明的情况,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担保方式约定不明如何认定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担保,一词,大家从字面上还是可以了解它的意思的,在法律知识的层面上来说,它一般是指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双方约定,为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实现债权人的权利的法律制度。也有会出现一些担保方式约定不明的情况,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担保方式约定不明如何认定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担保方式约定不明如何认定

  如果当事人对于保证期间未作约定的,适用6个月的法定保证期间。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二年。

  1.约定保证期间能否早于或等于主债务履行期。

  2.如果当事人对于保证期间未作约定的,适用6个月的法定保证期间。

  3.担保法解释三十二条,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二年。

  保证期间约定不明的处理。在我国,除约定保证期间外,法律还认可法定保证期间的存在。法定保证期间系对约定保证期间的补充,主要适用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在当事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情形,适用6个月的法定保证期间;二是在约定保证期间无效情形,同样适用6个月的法定保证期间;三是在保证期间约定不明情形,适用两年的保证期间。

  (1)正确理解“约定不明”的含义。实践中,经常出现当事人约定保证责任至主合同项下的债务本息全部还清为止的情况。这在商业银行制定的标准借款担保合同文本中最常见。对于该情形,一方面,保证合同实际上是对保证期间作出了约定,只是没有明确具体的时间;另一方面,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推断,当事人均愿意接受长期的保证期间,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债权实现。因此,如果将上述情形认定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从而适用6个月的法定保证期间,明显有违当事人意思自治,而且对债权人不公平。

  (2)正确区分“没有约定”和“约定不明”,约定无效情形。

  没有约定适用6个月的法定保证期间;约定不明适用2年的保证期间;约定保证期间无效同样适用6个月的法定保证期间。

  

  二、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的处理

  对于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合同的处理方式有两种途径:

  1、续约补救。

  合同当事人之间能够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订立新的补充协议以弥补原合同的不足。我国《民法典》就补充协议的次数并没有任何的限制,而设置这样的规定也是为了保障合同得以更好履行,因此,只要当事人达成共识,订立多少合法的补充协议都是法律允许的。

  2、合同解释或交易习惯补救。

  合同的当事人之间无法达成统一意见时,根据合同的有关条款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事项做符合合同本意的解释;没有相关条款时,依据已有的交易习惯进行确定。

  三、民法典中对于约定不明的相关规定

  其次,《民法典》第511条对依照510条的规定不能确定的约定不明情况,分6项具体内容规定:

  1、对质量要求不明确的。

  先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没有时,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标准。

  2、对价款或者报酬约定不明确的。

  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除此之外,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价格履行。

  3、对履行地点约定不明确的。

  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以上便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担保方式约定不明如何认定内容,从以上相关法律知识我们可以得知,如果案件中,当事人对于保证期间未作约定的,可以在6个月内进行认定,具体如何认定,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可以上法律快车网站咨询我们的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